截至6月份,矿井水处理厂投产运营就整整六年了。矿井水处理厂是公司为解决矿井污水治理,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而投资兴建的。项目自投产以来,平均每天供水2万吨左右,水质达到了再生利用工业用水一级标准,成功的用于石横特钢集团、赵庄水库及公司内部井下、洗煤厂、矸石山等生产用水,缓解了区域水平衡的矛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环保工程、社会工程、效益工程。近六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开拓市场,稳定市场,提升水质;另一方面不断摸索,大胆实践,节支降耗;连续5年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目标任务。
2013年底与集团公司签订承包合同的时候,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我们的最大的用户石横特钢市场不景气,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全年的供水量比2012年减少了30万吨;二是井下排水受采场的影响,水的浊度波动较大,明显偏高。从2009年建厂头二年水的平均浊度在25度到50度,2011年底到2014年后三年水的平均浊度在65度到170度左右,个别时期达到260多度。这是两条客观存在的实际,供水量减少就意味着收入减少,水的浊度升高就意味着材料成本要增加;要完成全年任务怎么办?我们提出了“水越难处理,越要严控成本;收入降低,利润不能降低”的目标,从点滴做起,深挖内潜,节支增效。
首先,明确思路,一是跑市场,必须稳定住石横特钢供水市场,提升水质,提高服务,力争全年供水量不降;二是细化利润指标,倒逼成本核算,降低各类费用;三是动脑筋,寻突破;从工艺源头想办法、找出路。我们首先取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讲解当前企业面临的形势,自己的生产及经营状况等,统一思想,增强员工的信心和大局意识,使其做到“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从细节入手,细化利润指标,倒逼成本核算,将成本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在降低药品费用方面,我们对斜板澄清池进行改造,延长药物反应时间,降低水流速度,提高药物反应效果;同时合理配比原水水量,控制原水浊度在一定范围;并不断试验两种药品的配比比例,在保证水质保持在3度以下基础上,下压药品用量,使药品配比达到最佳状态。通过不断摸索实验,大大降低了加药量。2014年每月加药量平均16吨左右,相比前几年平均每月使用31吨以上下降了近一半,节约了药品费用。在用电管理方面,我们运用避峰填谷的供电运行方式,合理调整生产时间,有效调节水泵的匹配流量,明确设备运行最优方案,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培训,使员工掌握具体工作的操作步骤、技术标准等,尽量减少自作主张或持怀疑态度的抵触行为,让大家形成共识,从而达到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目的。一年来节约电费约2万元,节约了电力成本。
第三,在执行落实上,严制度、严考核,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让勤勤恳恳干工作、创效益的员工得到更多的实惠;让应付凑付、粗心大意造成材料浪费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为此,我们不仅考核每个人的供水量多少和水质达标度,而且对其相应的加药量、设备完好程度等进行全面考核,做的好的一项受奖,差的一项受罚,通过奖罚分明、公平竞争,调动起员工多方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把利润提升到最大化的效果。
一年下来有3点体会:
1、从点滴做起,做到节支增效必须要在员工中树立起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的理念,让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让员工自觉自律、自重自省,积极配合,团结合作。
2、必须通过摸索实践,认真求证后给员工明确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节支降耗方案,一个细节的失误,一项工序的不精确,可能导致管理起来杂乱无序,员工做起来不知所措,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3、节支增效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既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精致上做文章,也要在思路上求创新,在工艺上动脑筋,围绕生产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