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专题教育
文化生活
 
【我与企业共命运】回望我在企业走过的风雨岁月

 

发布日期:[2015/5/2 8:47:04]   信息来源: 保卫部 鲍丙千

 
  

    一九八三年,高中毕业两年后,我应招来到了查庄煤矿。那时的企业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归当时的肥城矿务局管理。从一九八三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从一个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回想在企业走过的这三十多年,我见证了企业从小到大、由穷变富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沧桑与坎坷。我依托企业走过了前半生。企业兴旺时,我的心情跟着激动;企业遇到困难时,我也在为企业担忧。企业是我们的家,企业的兴衰变化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相信每个有情感的员工都会这么想的。

    初来煤矿时,看什么都新鲜。但那时矿的规模还小,建筑设施、基础设施都不完善。矿内工业广场不大,也没有可去玩的地方。下了班没地方去,就待在宿舍里。有时到三零门市部转转,再就是到西大楼看看。说起西大楼也就是现在永安社区的南院,那时双职工少,还没有后来的农转非,能在西大楼居住很有优越感。随着农转非政策的落实,西大楼的地片在不断扩大延伸,一直到了现在这样的大社区。九十年代初矿井扩建,工业广场也随之扩大,办公、生活、基础设施等都得到改善。看着矿区在扩大,井架在升高,身为一名企业职工,我深感自豪。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煤炭这一国家重要能源逐步由计划推向市场。一九九二年,那时我已经在保卫科经济民警队工作。也正是那一年的煤炭生产经营局面,让我有了压力感和危机感。煤炭出现滞销,煤场的煤炭堆积如山,推煤机在似山的煤堆上不停地轰鸣,从井下上来的煤炭不停地落,溜煤嘴的煤到后来快与煤堆连一快了,没办法矿上组织我们民警队员用铁锨从溜嘴下往外攉煤,目的是为了不影响生产。但堆积如山的煤炭销不出去,七月份雨水多,煤场院墙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院墙被压倒,煤冲的到处都是。看到那样的场景,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职工辛辛苦苦采上来的煤炭卖不出去呢?一九九八年到二〇〇〇年,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煤炭行业陷入发展的低谷:生产经营困难,资金严重短缺,职工工资拖欠。看当时的煤炭企业形势,很多人觉得煤炭企业完了。就在人们徘徊、彷徨,将对煤炭行业丧失信心时,二〇〇一年煤炭行业却又迎来转机。之后的十年,煤炭行业一路绿灯,快速发展,让我又提振了对煤炭的信心。

    二〇〇七年,伴随着企业生产年限的延长,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领下,企业依法申请破产。企业破产改制后,企业性质发生改变,职工身份发生改变。原有的国有企业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民营企业。职工身份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没有了国有企业身份的我们,与企业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盼企业发展、壮大、变得更好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我欣喜地见证了破产改制后新公司的成功组建,又在公司的扩张发展中期盼着更加美好的蓝图。但正当企业砥砺奋进的时候,二零一二年寒风再起,一场旷日持久的煤市寒冬又席卷了整个煤炭行业。两年多来,企业历尽艰辛,艰难跋涉,力求通过创新、降本,度过困难赢得转机,可是残酷的现实没有向预想的那样。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使得煤炭价格越压越低。居高不下的开采成本和外欠货款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是雪上加霜。资金短缺,工资拖欠,员工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有些员工思想开始产生动摇,认为煤炭行业没希望了。难道煤炭企业真的从此不行了?几十年的工作生活经验让我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国家主体能源的煤炭企业,现在遇到的困难不可否认,但绝对唱衰煤炭企业也不现实,毕竟煤炭能源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的60%的市场份额。我们要清醒认识市场经济竞争是残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只要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企业就会迎来新的发展生机。只是眼下我们要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把眼光放得远些,坚定必胜的信念,发扬老一辈人爬雪山过草地时的伟大长征精神,不怕吃苦,真抓实干,做好长期过紧日子苦日子心理准备,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只要全公司上下团结一心,不畏艰难,拼搏实干,相信企业一定会取得闯关突围的最后胜利,我们也终将会依托企业获益。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鲁中能源集团  地址:山东省肥城市  电话:0538—3131041  传真:0538-3131355      鲁ICP备14016189号-2 管理入口  访问量:1631095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