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专题教育
文化生活
 
【学讲用】同一公司学习《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认识感悟摘编

 

发布日期:[2025/8/8 9:09:51]   信息来源:

 
  

田东
心、道、德、事四部曲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邃的人生哲学体系。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更在于内心的成长与升华;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得失荣辱,更在于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与担当。在践行这四部曲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只要我们心怀坚定的信念,秉持持之以恒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必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满满的智慧与幸福,当我们在心、道、德、事四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之后,便可以称得上是达成了更高层次的成功。此时的成功不再局限于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涵盖了对自己、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福祉的关注与促进。真正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外在条件堆积而成,而是源于内心深处那股永不熄灭的力量。通过建设良好的心灵品质,在心、道、德、事各个层面上持续发力,我们不仅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成就,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


彭建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然而,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提醒我们,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因为真正决定我们未来的,是我们所种下的行为之因。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行为的长远影响,那么最终收获的,很可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恶果。当我们贡献正能量时,我们不仅在帮助他人,也在为自己积累善因。这些善因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某种形式回馈给我们,让我们收获幸福和喜悦。相反,如果我们制造负能量,那么最终收获的,也将是相应的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还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警醒自己的行为,努力种下善因,避免恶因。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用善良和宽容去对待他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和自省,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行为中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喻支慧
心道德事四部曲奥妙,向我们讲述了不同的心灵品质造就不同人生。如何更好的提升心灵品质,7号文中要求,要端正认识,深刻领悟“心—道—德—事”四部曲内涵和奥妙,深刻领悟“人生四个重大”,这是建设心灵品质的基础,要通过“事—德—道—心”查找问题根源,通过“心—道—德—事”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每天都习惯于在事上忙碌,一旦达到所处事的层面峰顶后,继续在事上用功,通常情况下,只能很好的保持事的现状,较难超越原有层面峰顶。德上用功每提升一品至少需要三年,终其一生,最多能将德升三分之一个层面;道包括境界和格局,道上用功不好掌握,终其一生能将道提升一个层面;而心作为一切的根源,只有在心上用功才是至简至易,行之有效的方法。心道德事四部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心是根源,决定了我们对道的领悟和遵循,也影响着我们的品德修养;道是准则,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品德修养提供方向,德是体现,是我们在生活中践行道的具体体现,通过品德修养,我们能够更好的做事;事是呈现,是心道德的外在成果,做事的过程也是检验和提升心道德的过程;通过深入理解和践行四部曲,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出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依道而行,以心为引,以道为基,以德为行,以事为证,才能实现最大的成功。


刘昌
心道德事四部曲为我们提供了智慧的框架,让我们明白了从四个方面用功的不同视角,当我们将视角从 "事" 的层面提升到 "心" 的层面,就会发现,世界上的成功人物,红色革命中的功勋人物等,这些卓越人物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始终以心为根本,让道德事成为心灵境界的自然显化。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当个体的行为源于内在动机时,其创造力和坚持力远胜于外部激励。这解释了为何有些创业者在遭遇重大挫折时仍能东山再起,因为他们的动力来自对理想的执着,而非对成功的执念。借鉴王阳明先生"事上磨练"的智慧,在处理日常工作时保持觉察。比如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关注专业度,更要审视动机,是出于对生产部门的真诚服务,还是对个人业绩的考虑,这种双重审视能帮助我们在事上用功的同时,培育出光明之心。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心道德事四部曲不仅是一种哲学智慧,更是应对挑战的实践指南。当我们学会在信息洪流中守护心灵的灯塔,凡事在心上出发,在事上磨练中培育道德根基,就如同掌握了化茧成蝶的密码。这不是否定外在努力的价值,而是要建立心与事的良性互动,让每一次键盘的敲击、每一次与人的交流,都成为心灵成长的阶梯。如此,我们方能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收获真正完整的生命体验。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  
 

版权所有:鲁中能源集团  地址:山东省肥城市  电话:0538—3131041  传真:0538-3131355      鲁ICP备14016189号-2 管理入口  访问量:1622543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