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煤运销公司 熊坤
老话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就是不会变的天理和规律。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些规律可以改变。而我们自己,是唯一能由自己控制的变量。你怎么对待生活和工作,它们就怎么回馈你,这就是行为和结果的关系。规律对谁都一样,不会偏袒任何人。职场上,有人羡慕同事升职快,却没看到人家加班解决问题的样子;有人抱怨没人帮自己,却忘了自己平时对同事很冷淡。规律就像种地,你好好浇水施肥,庄稼就长得好;你偷懒不管,肯定没收成。与其怪环境不好,不如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改变。我之前在工作时也遇到过低谷期,接手新项目总觉得任务重、资源少,开会只说困难,做事也敷衍。结果项目进度慢,领导不放心,同事也不愿配合,越混越差。后来领导点醒我:“环境总有不足,能解决问题的才是厉害人。”我开始改过来,先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找资源,加班补进度。慢慢项目有了起色,同事也愿意帮忙了。生活里也是这样,有人抱怨家人不亲近,却总抱着手机不说话;有人觉得朋友少,却从不帮别人。其实好关系都是处出来的,就像养花,你好好照顾它就开花,不管它就枯萎。我们改不了太阳升起的方向,却能选择多晒太阳;改不了四季变化,却能春天好好播种。自己这个变量看着小,却能通过做好每件事,在不变的规律里走出好路。往后,好好做事、好好生活,因为你今天的选择,早就决定了明天的样子。
救护队 李兴伟
持续学习《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中关于心灵品质建设的内容,再回望矿山救护队的工作日常,我对这份职业的理解彻底跳出了“只重技能”的局限——原来救护工作的核心,从来不是“手熟”那么简单,而是以心灵品质为根基,让技能、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拧成一股能扛住生死考验的力量。书中说“心是身之主宰”,这话在心肺复苏训练里被我嚼得格外透彻。起初我以为记熟“30次按压+2次通气”就够了,可真站在模拟人面前才发现:掌心贴错位置、力道忽轻忽重、通气时没清理气道,这些看似“技能失误”的背后,其实是“心不够定”。上次训练我因按压频率慢了2次/分钟,看着监护仪上的“危险线”,手心的汗浸透手套,直到队友喊“跟上秒表”才回神——那时我才懂,书中强调的“心灵品质锤炼”,对救护员而言就是“临危不乱的定力”:心乱了,再熟的动作也会变形;心定了,才能在漆黑巷道、紧急救援中把每一步操作做到精准。反省是心灵的解药,更成了我训练后的必修课。每次结束后,我都会复盘:这次按压深度差1厘米,是腰腹发力没到位,还是心态太急?队友提醒时我没及时回应,是不是只顾着自己操作、忽略了协作?就像模拟伤员急救成功时,看着监护仪跳出“生命体征平稳”,我突然醒悟:这“救命本事”不是练会就完了,而是要通过一次次反省,把“可能出错的点”从动作里剔除,更从心里磨掉“侥幸”与“浮躁”,让规范操作刻进肌肉记忆,也让“敬畏生命”住进心里。“独行快,众行远”,这在救护队里是铁律。救护从不是单打独斗,队友负责仪器检测时少看一眼压力值,我这边再熟练的操作也可能断档。就像心灵品质建设强调“放下私心、共情协作”,我们在巷道里并肩前行时,递工具的速度、报数据的清晰度、彼此的一个眼神,都是“心往一处想”的默契——这份默契,比单一技能更重要,因为它能在生死关头让整个团队拧成一股绳,守住矿工兄弟的安全防线。今后,我会把书中的心灵品质建设更紧地融进救护工作:训练时用秒表卡频率、用标尺量深度,不只是练技能,更是磨“心性”;每次协作都多一份主动配合,不只是讲团结,更是修“共情”。矿山救护是和时间赛跑,唯有以心灵品质为盾,让“心正、行正、协作正”,才能攥紧每一分“救命时间”,不辜负这份职业的重量。
王家寨煤矿 于士营
对煤炭行业而言,国学并非远离生产的“阳春白雪”,而是能扎根井下巷道的“实用指南”。《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中,建设心灵品质方能开发内心无尽宝藏的核心观点,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在无人监督的掘进作业面,煤矿员工之所以能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加固顶板、细致检测瓦斯浓度,并非单纯依赖制度约束,而是源于内心对自身安全负责、对工友生命负责的品质觉醒.“图省事”的微小疏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隐患,这份对责任的坚守,正是内心宝藏被激活的具体体现。而利他才是真正利己的理念,已成为区队班组协作的重要准则,无需刻意协调,大家却能高效配合,有效减少了工序衔接中的失误,为井下作业营造了“亲如家人”的安全氛围。这些融入日常的文化实践,如同井下的支护体系,既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也为个人成长与家庭安稳幸福筑牢了精神根基。愿国学的薪火能在煤矿巷道中持续传递,成为我们勇毅前行的“引擎”,为企业安全长远发展注入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