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网评论: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抓好隐患排查治理
|
|
|
发布日期:[2013/4/14 16:41:23] 信息来源: 本网记者 陈静
|
|
事故源于隐患,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和温床。分析煤矿事故的原因就是在隐患排查的针对性和超前性上出了问题。要确保矿井长治久安,全公司干部员工就必须牢固树立“隐患即事故”、“小隐患背后隐藏大事故”的意识,认真执行、落实好日常安全生产组织方面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有针对性的超前排查好矿井重大安全隐患,彻底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隐患排查治理必须要有针对性。安全隐患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以及管理上的缺陷等等。有针对性的排查,就是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隐患的特点,有重点的、深入挖掘、细致排查好隐蔽性强的隐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粗粗的查,大概的查,想到哪查哪,看到哪查哪,这样无异于浪费时间。有针对性的治理就是要号准隐患脉搏,对症下药,避免整改的盲目性。对检查出来的隐患,要根据类型和整改的难易程度,按照专业对口、权责相宜的原则,落实到部门和个人。技术部门负责设计隐患的整改,培训部门负责职工安全能力素质的提升,管理部门负责制度、规程方面的隐患整改。各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增强整改的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
隐患排查治理必须要超前预防。消除事故隐患上,如果我们在事前管控,那么1元钱的事前预防等于5元钱的事后投资,这是安全经济学的基本定量规律,也是指导安全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告诉我们: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隐患问题整改的“产出比”。事前预防简单地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能会发生的伤害,引发哪类事故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制定出对策来控制或避免事故的发生。每名干部员工都要明白自己岗位危险源是什么?找出本岗位有哪些事故隐患?将来又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会是什么?造成的危害是什么?怎样才能控制或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就可以把可能发生事故的人、物、事、时等诸多因素处于受控状态,把静态的、被动的、滞后的安全管理变为动态的、主动的、超前的安全管理,变事故的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
隐患排查治理要坚持井下与地面并重。春季是全国交通、火灾、机电事故以及流行病高发期,稍微疏忽大意,就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面安全管理,要像抓井下安全一样抓好地面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好各项安全制度,勤走动,严管理,细排查。要通过发送宣传单,安全知识讲座,广播电视媒体,班前班后会,亲人朋友温馨提示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及逃生技能,让全民熟练掌握安全生产、安全用电、安全用气、安全行车、流行病预防等知识,实现地面工作安全、生活安全、治安安全、环境安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