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变化
我的家乡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个农村,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每年我都会回去一两次,但是每次回家总要费一翻周折,所走的那条必经之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因为从县城通往村子的路全都是土路,路面起伏不平,车根本无法提速,人坐在车子里会被颠起老高,似乎是在考验你的“定力”,唉!真是苦不堪言,所以最近几年都不曾回去。直到今年暑假终于经不住表哥的一番邀请我再次踏上了返乡的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次回老家却给了我惊喜的发现。
如今的县城真是别有一番景象,除了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以外,县城里就着地势修建了大型休闲活动广场,广场上建起了古色古香的吊脚亭、假山,开挖了人工湖,湖上架设了小桥,湖边绿树掩映,岸边集放着待租的游船,让我真以为是到了杭州的西湖、苏堤。真没想到这才几年的工夫却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今走到村口,村容、村貌的变化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笔直的柏油马路“村村通”修到了家门口,原本泥泞、坑洼不平的大街小巷也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一排排新居屋舍整齐划一。除此之外村里还专门增建了文娱活动场所,安放了乒乓球台、羽毛球网以及各类健身器材等等。庄稼书屋更是吸引人的眼球,不少的大叔大婶农闲之余都会来这儿取取经,看看怎样能使自家的庄稼长得比别人的更好。乡亲们除了做工之外,也有了自己丰富的、高质量的业余文化生活,这是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看起来轻松的表面现象,体现的却是富裕、和谐的内涵,如果百姓生活的温饱还存在问题,那我们哪有精力和资金搞这些投入?
这次回老家,我一路将车驶入胡同,大门外站着迎接我的舅妈跟表哥,却没见舅舅。以前,舅舅天天“耗”在家,他年纪已近六十,已不适应外出打工,家里田地也很少,侍弄一个自家的小菜园,就是他全部的“事业”,常常在两耳充闻着电视“噪声”的情况下打盹。他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不甘心闲下来,却又没有“英雄用武之地”。如今却听表哥笑嘻嘻的说道,你舅舅他上班去了。原来,有一个投资近千万的项目在村里落了户,就在村后的一片薄地上建起了大片的厂房、围墙,制造水泥预制品,村里的部分闲置劳动力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产业工人,舅舅也因此荣升为公司的“会计”。想着舅舅的“就业”问题有了着落,想象着他又实现了自身价值后的充实,我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屋里,又是另一番新气象。老“长虹”电视机已被新“液晶”代替,还有一台液晶电脑赫然摆放在电脑桌上。我惊异于农村生活一步步在向城市水平靠拢,甚至赶超。听舅妈说,由于上面推行“家电下乡”的举措,补贴农民13%的销售价,村里人都急着争相购买呢!我想,就拿电脑下乡来说,它将大大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步伐,为农民朋友打开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而且更快捷、高效的进行自己的生产、生意,更迅速的去实现自己的致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