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的餐桌
还记得小时候,那是一个物资十分匮乏的时代: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辆自行车还要托人到外地去买。对于这些,我虽没有真切的亲身体会,但是真正让我耳濡目染的却是在餐桌上,饭桌上总是馒头咸菜做主角,只在中午可以吃到炒菜,说是炒菜倒不如说是炖菜,因为第一,油少;第二,汤多。油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稀缺物资,母亲总是加多些汤炖点青菜,再在汤上滴几滴明油,这样既节省又可以“糊弄”一大家子的嘴。还记得我半大的时候,站在蜂窝煤炉子边,翻动锅里的炒菜,半天,锅里才有热气冒出来,最后出锅时,还常会有夹生的在里面,因为煤球炉的火力不够。现在想想,我们在那个时候吃到的是少而没有营养的青菜,哪像现在急火快炒来的又鲜香又营养。
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留有余香的还要数那两块排骨......那时母亲用大锅蒸馒头,就把稀有的两块排骨加点盐放在一个碗里同蒸,在蒸馍的过程中,排骨的肉香也丝丝缕缕飘入鼻孔,那种本色的香味至今也挥之不去......在那个“物以稀为贵”的年代,这两块排骨就是母爱的诠释......。
九十年代,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油料充足的情况下,母亲的厨艺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炒菜大放其油自不屑说,烙油饼必要油到饼面透亮,菜饼吃起来更是满嘴流油,香得咂舌,“烧鸡”、“排骨”这些大鱼大肉更是轮番上桌亮相,不再是什么稀罕物儿......我不由得感叹:这好日子是好到天上了……。
今年暑假,我回老家休闲。心里还惦记着母亲的“香”手艺。饭菜摆上桌,却让我颇感疑惑,除了一份猪蹄膀,一份“肉炒西芹”跟肉沾边,剩下的全是素炒,象清炒苦瓜、清炒西兰花、麻汗豆角。我素来知道母亲炒菜的偏好,就纳闷的看着她,她娓娓道来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如今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水涨船高,但这样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身体也向许多“富贵病”靠拢。现在电视上、书本上都提倡低热量饮食,所以母亲为了一家人的健康,也响应了这种健康的饮食号召。
我惊异于母亲的变化,更惊讶几年来农村饮食观念的变化。试想,如果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如果没有经历一个物质丰富的过渡年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会有如此的转变吗!当然不,这是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文明、理性、健康、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