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踏入“二次创业,创百年基业常青”的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企业的二次跨越远赴贵州。舍小家为大家,千里迢迢到祖国的大西南寻找新能源,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他们是新查庄公司发展壮大的希望,承载着企业发展壮大的重任。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个80后的小伙子,他就是这群开拓者中的一位。那么就请大家随着我的演讲,走进这位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感受他不平凡的奋斗历程。
他,毕业于济南大学土木工程系,2007年毕业后就义无返顾地回到了曾经养育他的新查庄公司,立志要在煤矿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经过几个月的岗前培训,他便被分到了掘进五区成为了一名井下掘砌工人。当时的他,身材还略显单薄,纯净的笑容里还带着学生的稚嫩。换上一身厚重的工作服,头带矿灯,深入百米井下,他信心十足地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对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容而坚定。从此他便和老师傅们一起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与其他80后大学毕业生相比,他没有抱怨和牢骚,也没有委屈和不甘。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同伴曾问他,“一个本科大学毕业生干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委屈吗?”他只是笑笑说:“我们的父辈们不都是干了一辈子煤矿吗?他们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只要我们用心,在哪里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尽管从小就被父母百般疼爱,可在他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娇气。在学校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了掘进五区,他勤学好问,经常向老工人请教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对待工作他认真负责,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他都会认真对待。他的扎实肯干受到了班内职工的一致好评,并被本单位树立为80后青工的先进典型。不仅如此,他还报名参加了采矿专业的函授学习,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工作半年之后,他又确立了更高的目标,决心为公司的二次创业充当先锋。为了冲破来自家庭的阻挠,他瞒着父母暗暗做着远赴贵州的准备,直到出发进入倒计时,他才告知家人。父母的苦苦相劝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目光坚毅地看着深爱的家人说:“我还年轻,无论到了哪里都能吃苦。虽然新区是苦,可是只要我们努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尽管对贵州新区的困难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现实的情况还是超出了想象。到了群山环绕的总部所在地,才知道传说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毫无夸张之处。放眼望去,四处都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山岭,公路有如一条条盘蛇悬在山间。终日不断的绵绵细雨,十几天见不到太阳。简陋的板房里,被子潮湿的都能拧出水来。对于在北方长大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天天穿着雨靴,奇痒难忍的脚气,频频出现在皮肤上的湿疹,每一天都在吞噬着他还不够成熟的心灵,无时无刻都在考验着他的意志。09年8月8日新井开工典礼前夕,他感冒高烧不退,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仍然和其他同事一样身兼数职,不分昼夜做着准备工作,竟然在一天里胡乱吃光了一盒康泰克。事后他回想起来,庆幸自己依赖年轻的身体,没有中毒倒下。
如果说环境的恶劣,气候的反常给他带来的是身体的痛苦,那么地方保护主义,与当地居民频频发生的利益冲突则是精神上的磨练。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来说,这些都是一个个严峻挑战。有的人畏惧新区的艰苦生活,开始退缩了……其实,他也曾有过动心,但是一想到当初的豪情壮志,他的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奋斗的激情。他决心无论多么艰苦,都要守护在这片土地上。在机电基建项目的岗位上,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巡查于各个矿井之间;为了新公司与当地的协调,他和同事们奔走于山坳上的村村寨寨。他放弃了多次探视父母的机会,一次次地抵御住了与亲人团圆的渴望。除了每天完成必须的日常工作外,他还担当起筹建新区网站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架起一座与老矿区联系的信息桥梁,老区的人们将了解到这片红土地上,开拓者们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创业壮举。
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在贵州鲁中矿业公司综合办公室和基建部工作的袁世炜。他只是贵州新区开拓者中的一个,而正是有了像他这样无数个拼搏在创业者,才有了我们新公司更加蓬勃的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在这里,让我们为新区的开拓者们喝彩,让我们向拼搏在新区的创业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