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苗家妹”烹出黔鲁情——记鲁中矿业实兴煤矿食堂炊事员杨倩先进事迹
|
|
|
发布日期:[2014/1/4 8:54:49] 信息来源:
|
|
杨倩,贵州鲁中分公司实兴煤矿食堂的一名炊事员,一位地地道道的苗家女。如果不听她说话,仅凭她做得一手山东菜你准以为她就是山东人。从一名不懂鲁菜烹饪的“苗家妹”,到一名受人称道的好厨师,杨倩凭借着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和对山东人深厚的感情在实兴矿那间小小的厨房里烹了一段浓浓的黔鲁情。 2009年5月份,山东新查庄公司领导以英明的决策收购了远在贵州省织金县的三家煤矿,实兴煤矿就是其中之一,抽调去的二十几名工作人员从此便在这家煤矿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创业生涯。俗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收购煤矿后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贵州和山东相距2000多公里,较大的地域差和饮食习惯成了头等大事,为了能够尽快地让这些同们吃上还算可口的山东饭菜,作为实兴矿食堂的一名炊事员,杨倩认为她有责任有义务让这帮兄弟们吃好喝好。 一、从头学起,保证让大家吃好 杨倩是苗族人,说的全是苗语,沟通起来有些困难。刚开始时对做山东菜可谓是一窍不通,但是为了让这帮兄弟们能够尽量吃到山东口味的饭菜,为了做到这一点,她也想了不少的办法,动了不少的脑筋。就拿很简单的蒸馒头来说,男方人比较喜欢吃大米,而山东人一日三餐则都是以面食为主,馒头则更是主食,为了让同志们吃上馒头,她虚心向这帮山东大汉们请教,由于语言不通,刚开始学和面的时候真是难为的不得了,面和硬了就加水,和软了就加面,结果弄得面盆里里外外,脸上身上全是面,蒸出的馒头要么像石头,要么像饼子,别说吃了,仅仅是看看就饱了。为了尽快学会蒸馒头,她虚心学习,认真琢磨和面揉馒头的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又大又圆软硬适中的山东馒头摆在了同志们的面前,同志们直夸她做得好,做得棒。山东人的另一大饮食习惯就是不吃辣,而对于贵州人来说,不吃辣就相当于不吃盐似的,刚开始杨倩炒菜时每道菜几乎都是以辣椒为主,同志们吃的要么是嘴上起泡,要么是嗓子疼得说不出话来,看到这她才意识到给山东人做菜,辣椒只能是当作调料,于是,经过反复练习,她终于炒出了能让同志们吃得下的菜了。她想总让同志们吃饱不能算是完成任务了,关键是要让同志们吃好而且还要有营养才行,于是在保证饭菜种类的同时她更注重了营养搭配,做到花样翻新,紧跟时节变换。她经常和食堂管理员一起研究食谱,看每天的饭菜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营养,尽量避免每周有重复的品种出现。大家都知道,食堂工作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上却是一件很烦琐、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要真正使同志们都满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实兴矿工作的同志们有老有少,有喜欢吃味道淡点的、有喜欢吃味道大点的、有喜欢吃硬点的、有喜欢吃软点的、有喜欢吃麻辣的、有喜欢吃带甜酸的。这些都是在做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所以杨倩同志为了每周制定出合理的食谱,经常征求大家的意见,对征求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类整理,并仔细研究,逐一改进,尽量满足同志们提出的要求,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同志都能享受到可口的饭菜。 二、安全卫生,才能吃出健康的身体 本着对员工身体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矿领导对食堂的食品卫生工作也抓的很紧,要求她每天对进货质量上、价格上、数量上进行严格的把关。因此食堂在货源采购上,坚决做到不买腐烂、变质的原料,不要“三无”产品的作料。夏天苍蝇易于进入食堂。在较高的气温条件下,食品腐败速度加快,在食堂的各个门口,挂了防蝇帘,对蔬菜保存使用护蝇罩,并在周围喷洒灭蝇药。并且她坚持做到了腐烂的蔬菜不使用,变质的肉类不加工,若发现有变质的饭菜,宁肯浪费也不能让同志们食用,保证让职工吃上放心饭、卫生饭、安全饭。自接矿一年来,全矿员工从未发生过因吃食堂的食物而有生病的想象,杨倩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得到大家的好评。 三、以身作则,努力做好食堂各项工作 实兴煤矿是新建矿井,地处偏远山区,周边环境较为贫困,驻矿员工全都是单身职工,外围生活服务不完善,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该矿领导积极探索以人为本,坚持以服务职工为宗旨,以人性化管理的新思路,从职工后勤保障服务入手,全面改善职工吃饭难的问题。购进了电烤箱、电饼铛、和面机、豆浆机、消毒柜,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餐具采用每餐后按时消毒处理。杨倩作为实兴矿唯一的一位炊事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时刻也不忘记食堂也是一个防火重点地区,而她在这方面也是尽职尽责,保证食堂用煤、用电安全。在食堂平时工作中和开完饭之后,他都主动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好,有没有漏电现象,如发现隐患能自己处理的就先自己解决,不能处理的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因此食堂在一年里,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这也是与杨倩同志常抓不懈,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努力分不开的。 四、舍小家为大家,处处体现黔鲁情 杨倩的家就在实兴矿上边的桂花村,2009年秋天,她们家盖房子,为了不影响同志们吃饭,从搬运石料到新房建成近4个月的时间,她都没回家帮过一次忙,没帮忙背过一块砖,没帮忙挑过一担水,全都是她老公和婆婆还有邻居们一篓一篓背上去的,为这事她老公对她意见挺大的,总是埋怨她说“就你忙,你比矿长还忙,不就是一个做饭的吗?至于这么没白没黑的总在那里忙吗?”然而她听到这些,从不言语,只是默默的说“老公,对不起”有时她在想,“是啊,不就是一个做饭的吗?”老公说的没错,但是如果我不去做,那么这二十余人怎么吃?吃不好饭,他们的身体又如何保障?要是重新再换一个人来做,岂不是又要从头学起?每当这时她婆婆便是最理解她的一个人,总是安慰她说“去吧,家里有我们呢,照顾好这帮山东兄弟,让他们尽快把矿井建好了多出煤,到那时受益的还不是咱们这里的百姓”一句简单的话语,足以让她能够彻底放心家里的一切,安心投入到食堂工作中。 2010年春节,由于工作需要,部分职工没能回家过年,为了让留勤的同志们吃好年夜饭,杨倩从早上就开始忙着杀鸡、炖鱼,并且还包了水饺,又炒了几个新鲜蔬菜,和留勤人员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留勤领导也曾劝她回家培家人一起过,但是她却说,“我家里人多,不差我一个,我愿意跟你们在一起过个山东年”,一句话让留勤人员倍受感动,就这样她在外度过了29年来第一个不陪家人的春节。 五、不是大夫的“杨大夫” 大家都知道贵州省是我国的药材大省,漫山遍野的药材随处可见。实兴矿地处偏僻,离县城偏远,平时要是那位员工有个头疼脑热、腰疼腿疼、牙疼胃疼的小毛病了,她总是热情的帮忙上山淘来药材,熬水煎药,用她的一句话说就是“土药材治大病”。记得2009年夏天,一位同志因工作劳累加之不太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环境,腰疼的起不了床,杨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样总是在床上躺着也不是办法,现在建矿阶段,工作任务这么重,再这么躺下去不治会越来越严重。于是,等同志们吃过早饭收拾完了以后,她便一个人背上背篓拿上镰刀跑上山去,直到中午才回来。匆匆忙忙把同志们的午饭做好后,她又把在山上讨来的药用酒给煎了端到了这位腰疼同志的床前,三天后这位同志的腰好了,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她看到后会心的笑了,从此以后“杨大夫”便成了她的第二称号,而她责也成了大家的“治病先生”。 六、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工作 全矿员工每日三餐,每餐都有近20人就餐。总的来说,每天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保证员工能准时开饭,杨倩一个人担负着一日三餐的做饭工作。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为员工们煮鸡蛋、下面条、蒸馒头、烙油饼等,上午9点左右又开始准备午饭和晚饭,直到晚上同志们吃好喝好收拾完后她才能结束这一天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近10个小时,两只脚不停的在食堂里走来走去,其间的休息时间却很有限。但杨倩同志从未叫过苦、喊过累。 食堂也经常遇到在临开饭之前接到来客人就餐人数、菜品增加通知的事情。杨倩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优先保证员工们能准时开饭。另外,经常有出差的人员错过开饭时间,没有吃饭,杨倩知道后马上系上围裙下厨做饭,使出差的人员也非常感动。 接矿一年来,杨倩几乎没有休过班,她这种全心全意的思想和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也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员工,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吃点,吃饱了不想家”。一名普普通通的食堂炊事员,一句普普通通的话,这话是发自内心的,言语不多、不华丽,却意义深刻,不但体现了一名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而且也体现了一名苗家妹对山东人民浓浓的情。因此,再平凡的岗位,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再小的空间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人生的真正价值。
|
|
|
|
|
|